發布:2019-09-11 12:36:54??來源:ynzb.cn ??作者:云南招生網
人民網長沙9月9日電 (記者 林洛頫) “我這一輩子只做兩件事,一件是科研,一件是育人?!痹谥心洗髮W新學期新生見面會上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南大學教授桂衛華與新生進行交流,看似簡單的話語讓不少學生心生敬佩。
69歲的桂衛華從教38年,忙碌的腳步從未停止過。他懷著民族振興的決心、科研報國的初心、中華崛起的使命,奮戰在科研創新、教學育人的一線,用自身科技力量來提升有色冶金自動化技術水平,成為真正的“國家擔當”。
死磕到底的科研精神
初次見到桂衛華教授,他剛從醫院請假來學校參加新生見面會,手上還綁著醫院的手環,清瘦的身體卻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,30多年里他率領團隊,啃下了一塊塊“硬骨頭”,為科研創新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。。
高爐煉鐵是鋼鐵流程的關鍵工序,在鋼鐵制造過程中能耗最大、排放最多、生產成本最高。如何在這高能耗、高排放、高成本的龐然大物中節能減排和降本增效,是桂衛華及其團隊近年來一直苦苦思索的問題。
要想實現這個目標,首先得知道高爐運行時的各種參數。但如何監測這每天都在運行著的大型高爐?“先搞清楚它的內部運行情況?!惫鹦l華對團隊成員說,并設想著為高爐做一個“內窺鏡”,對大型高爐關鍵參數進行高效、實時、可靠的監測。
桂衛華的博士研究生陳致蓬說,高爐空間密閉,爐頂溫度在200℃以上,特制的內窺鏡即使不被熔化,那如瀑布般傾瀉而下的鐵礦石也會把它砸得體無完膚,那漫天彌漫的粉塵更會讓它“兩眼一抹黑”。
10多年前“美鋼聯”斥資3000萬美元做過類似的研發以失敗告終;但桂衛華骨子里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,他打算“死磕”到底。他和團隊通過分析高爐爐頂粉塵分布機理,建立爐頂粉塵顆粒的運動軌跡模型,借助數值仿真技術終于尋找到一方“寶地”——在高爐爐壁上確實存在低粉塵區域,這便是近距離取像設備的最佳安裝區。
按照桂衛華團隊的設想,他們將利用合作企業柳鋼的高爐檢修期——這個時間只有短短的20多個小時,在高爐上開個口子,將他們研制的“內窺鏡”放進千辛萬苦找到的那塊“寶地”,此后高爐正常運行,“內窺鏡”監測各項參數,并傳送回計算機。
高爐上開口子?高爐內滿是一氧化碳,如果一不小心氣體泄漏,中毒者20秒內昏迷,90秒可致終身癱瘓。若氣體大面積泄漏,整個柳州不保。桂衛華對團隊成員千叮嚀萬囑咐,并與柳鋼20多個部門的領導及相關技術人員進行多次研討論證,講意義、陳利害,并拍胸脯下保證,最終在2014年成功裝入“平行低光損背光高溫工業內窺鏡”,由此獲得較為清晰的高爐料面形狀,大型高爐煉鐵過程運行信息的高性能監測成為了現實。
求真務實的人生態度
“以德為先,立德樹人”,這是桂衛華的育人寶典。他最想教給學生的不是哪一項具體的技能,而是求真務實的人生態度。
“他招學生最看重的是人品?!敝心洗髮W自動化學院黨委書記王一軍說,桂衛華對學生“德”的要求遠遠高于技術。學校發展學生黨員,有的導師簽個字就了事,他非得自己找學生談話,了解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及入黨的初心。
采訪中,桂衛華多次提到:“人要有信仰,我就是堅定的布爾什維克;我是1973年6月28日入黨的?!彼宄赜浀眠@個日子,把入黨誓詞牢牢刻在了自己心中,并時刻已一個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。
2003年,在重慶參觀渣滓洞后桂衛華內心很受震撼,回來后主動要求給學生上黨課,講忠誠,講歷史,講烈士們鋼鐵般的信念。2015年從井岡山干部學院學習歸來,他再次主動給學院師生上黨課??粗v臺上情緒激動、神采飛揚的老人,學生們哪里知道,那時桂衛華身體狀況其實很不好,但他仍堅持與師生分享自己的學習體會。
桂衛華認為,如果說自己也算有所成就的話,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信仰、有追求,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己任;日常的科研實驗中桂衛華不僅僅是說,更多的是做,用實際行動寫就“最好的教科書”。
上世紀90年代初,桂衛華帶著學生在洛陽銅加工廠實習,承接“750mm冷軋機控制系統引進消化”的項目;為成功復現一套完全引進的系統,桂衛華數百次到工廠現場測繪電路,經常長時間近距離盯著電路板研究,依靠執著的精神硬是全盤消化有100多塊電路板、近萬個零件的復雜控制系統,為企業節省大量外匯。
桂衛華笑著告訴記者:“我想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,以前身體條件好,大多是和學生一起干,經常是把實驗室當家,現在更多的是給他們出主意,帶著他們一起去思考?!?/p>
溫暖傳承的育人精神